旅游开门红、道路交通建设加速推进、文化旅游招商项目不断落地……一季度,甘孜文化旅游产业再次传出利好消息:“泸定红樱桃节”、“康定‘四月八’转山会”、“丹巴选美节”……进入4月下旬,一个个旅游节庆活动将接踵而至。
“除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仅旅游产业在‘十一五’就达到91.29亿元收入,这相当于全州GDP的23.36%,占全州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3.8%。”甘孜州委副书记、州长李昌平喜悦心情溢于言表,特色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的相互嵌入与相互推进,不仅探索出了一条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新模式,更是加速了全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培育与升级,“我们的特色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正‘双剑合一’,成为川西北经济增长的亮点。”
从1998年算起,邓珠家每年收入都会实现至少5位数的增加。“从借钱装修自己家的藏房,到扩大接待规模、提高接待条件,家里经济收入也像冬季草原上的雪一样‘越铺越厚’。”邓珠笑言,“现在既不用担心没有游客,也不用担心游客投诉,因为我们的民居条件达到了‘外部特色化、内部现代化’,越来越多的游客会提前订房,收入源源不断。”
据甘孜州旅游局介绍,一方面,他们加大旅游产业投入,助推硬件上台阶,5年投资25.33亿元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让星级酒店、星级民居接待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旅游线路上,除了木格措、燕子沟、巴塘措普沟等景区相继开业运营外,当地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也由1个增加到4个,还将亚丁景区和木格措景区建成了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另一方面,他们不断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和旅游软件建设力度,约2万人的旅游从业人员有60%已经接受完培训。与此同时,还完成了丹巴县、泸定县磨西镇、道孚县八美镇、稻城县呷拥村、乡城县仲德村等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乡(镇)、村的建设。
“我们在‘十一五’期接待国内外游客1334.42万人次,是‘十五’期的2.26倍,年均递增8.76%。”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秀彬说,通过软、硬件的提档升级,以及新景点的陆续亮相,甘孜州旅游产业这张名片是 “越做越精致,越做越响亮”。
“无论是厚重的康巴文化,还是红色的长征文化,都能为我们的旅游产业提供更持续的生命力,同时让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李昌平认为,文化与旅游这两个产业的相互嵌入,可以让甘孜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后劲更足”,让文化产业在特色化的外向型发展中“明显提速”,二者融合会让两项产业前景更明亮!
现在,无数游客到海螺沟景区就能“白天看风景”、“晚上看风情”。文、旅产业在政府主导下开始“合二为一”,当地大大小小的商业演出团队常年活跃在 “歌舞致富”的舞台上,26岁藏族小伙罗金龙在大学毕业后组建了一个由30多名农村人员组成的商业演出团队,这支艺术团队成立4年来,其收入每年都在倍增。
“既向游客展示了康巴藏区的歌舞艺术,又让山区的少男少女有了从事文化产业的平台。”罗金龙的商业眼光看准了甘孜州文、旅产业的发展前景:甘孜州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使传统的旅游产业拓宽了发展空间。
不仅如此,康巴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当地文化产业链条中:3000多万元打造格萨尔千幅唐卡画,形成格萨尔文化产业雏形;近2000万元民间资金打造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形成民间手工艺产业孵化园……甘孜州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双剑合一”,不仅提升了旅游的“厚度”,更是直接带动新龙泥塑、稻城阿西土陶、白玉手工藏刀、得荣木器等一系列当地曾经面临失传危机的传统手工艺在市场经济下重新焕发出强劲生命力,甘孜州委宣传部介绍,仅3年多时间,甘孜州已新开发民族民间工艺品45种。
“传统手工艺品在商业资本的运作下形成市场化的文化产品,不仅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更推进了全州文化的大繁荣与大发展。”杨秀彬说,这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